淺談“智慧城市”與“智慧產業”發展
經歷了2008-2009年金融危機,如何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提升城市競爭力,實現“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成為今后南京城市發展的最大戰略任務。在第十六次全委會上,又提出了建設“智慧南京”的戰略定位?!爸腔勰暇边@一全新定位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因為人類經濟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且正在跨入知識經濟時代,以信息技術為特征的第三次技術革命,讓我們看到了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正如鄧小平所說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
據美國權威咨詢機構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業務和人與人之間通信相比將達到30:1。物聯網將涉及無線智能傳感網絡、微型傳感器、傳感終端設備、移動基站等多項技術,形成了從技術、材料、元器件、系統到網絡的完整產業鏈,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一、“智慧南京”建設要以創新為先導
在國內最早提出“智慧城市”設想本身就是南京思想解放、思維創新的成果。
南京在全國較早提出建立創新型城市戰略,并將軟件、生物醫藥、新材料、新型光電、文化創意作為新興產業突破口,以科技引領產業,充分展現了城市創新成果。
要建成“智慧南京”,首先要搭建一個支持創新的智慧平臺。這個平臺要面向社會,支撐并服務創新活動,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力和資源配置力,將在寧省部屬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全部納入南京城市創新體系,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結合的創新體制,讓企業成為研發投入主體、創新活動主體以及成果應用主體,推動高校、研究機構的創新成果轉化。
二是要重視在寧高校、科研機構在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加強與在寧省部屬單位和組織的有效溝通與協調,為它們主動服務南京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三是要培育科技創新中介服務機構。通過中介組織專門化的技術服務,組織、推動各項創新成果轉化、轉移與擴散,帶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提高創新成果經濟效益和科技創新對產業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從而提高城市總體競爭力。
四是要加快政府組織、管理創新。“智慧型”意味著要變等待服務請求為主動地連續服務,智慧型政府要精簡業務流程、降低服務成本。政府機構職責要進一步明晰化與信息化,組織層次扁平化與網絡化,政府主體實現電子化與數字化,政府運行程序化、規范化,建立一個更加高效、透明的服務型政府。
二、人才是“智慧南京”的基石
要建“智慧城”首先要有“智慧人”,南京要建成“智慧城市”的關鍵是人才。面對知識經濟時代,政府管理的支撐點是人才、科技和城市,人才是關鍵,科技是支撐。所以,要建成“智慧南京”,必須在人才資源開發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用新理念、新原則、新體制、新機制去培養人才、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尤其是“智慧城市”本身就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技術基礎之上,缺乏人才的“智慧城市”只能是“空中樓閣”。
南京之所以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并希望率先實現“智慧城市”目標,和南京本身具備的科教優勢、人才優勢密不可分。因為,在南京聚集了40多所高校、數百個研究機構、擁有十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國家級技術中心以及一大批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特別是匯聚了一批有世界眼光、理論與實踐功底扎實的科技精英以及善于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企業家。
三、“智慧南京”首先要發展自己的“智慧產業”
“智慧城市”背后是智能設備和技術,必然涉及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軟件技術及新材料、新器件。它們構成了一條長長的產業鏈,因而也就隱含著巨大的商業利益和機會。因此,在提出“智慧南京”戰略的同時,必須首先制定出南京自己的“智慧產業”發展戰略,讓南京的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學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并發展壯大,使南京最終成為“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的技術提供者和利益分享者。
南京具有領先的科技研發能力。如何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與市場優勢,需要政府部門制定出產業發展戰略,推動校企聯合、組建產業聯盟、完善上下游配套、優化資源配置,成立南京“智慧產業”戰略研究智庫。集中優秀人才制定“智慧產業”發展規劃,進行聯合技術攻關,占領射頻自動識別、微傳感器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制高點,為南京在新一輪信息化浪潮中爭得先機。
四、“智慧城市”要彰顯城市特色并惠及市民
在IBM關于“智慧地球”的研究報告中,“智慧城市”具備下列特征。(1)靈活。能夠實時了解城市中發生的突發事件,并能適當即時地部署資源以做出響應。(2)便捷。遠程訪問“一站式”政府服務,可在線學習、購物、預訂和進行交易。(3)安全。更好地進行監控,更有效地預防犯罪和開展調查。(4)更有吸引力。通過收集并分析數據和智能信息(如客流和貨運)來更好地規劃業務基礎架構和公共服務,從而創造更有競爭力的商業環境吸引投資者。(5)廣泛參與合作。實現政府不同部門之間常規事務的整合以及與其他私營機構的協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6)生活質量更高,越少的交通擁堵意味著越少的污染,降低交通擁堵和服務排隊所浪費的時間。(7)更少的污染和更完善的社會服務。
摘錄:《改革與戰略》2011年第9期